焦点访谈
2025-05-14
《焦点访谈》 20250514 共建宜居“好房子”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住房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安居梦想,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化,国家始终将提升居住品质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命题。5月1日,《住宅项目规范》实施,要求住宅项目建设应该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遵循“经济合理、安全耐久,以人为本、健康舒适,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科技赋能、智慧便利”的原则。
对住房建设,从层高到隔音都设定了新标准。今天(5月14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规范是怎么定义好房子的。 对于本次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我们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点。
一、目标是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二、焦点是围绕一些关键的建设要求,比如规模、布局、功能等;
三、具体规范内容是对住宅项目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作出规定,全面、系统地勾勒出“好房子”应有的模样。新《住宅项目规范》的出台并不是从零到一,而是对以往多个相关规范的综合、完善和强化。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实施指导监督处处长聂明学:“新规范之前,涉及到住宅项目的国家级强制性标准有若干项,分别聚焦住宅项目某一个维度的性能,比如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等,在执行过程中容易遗漏一些关键点,而这一次我们直接把你要做什么单独放在一个完整的规范里面,不仅是规范体系化的加强,在落地的时候也更有利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去执行。
”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新规范带来的变化,记者将新规范和多本过去建设住宅项目需执行的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对比,梳理出了新规范的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空间”,新规范要求新建住宅项目的层高,也就是每层楼的高度不低于3.0米。此外,新规范还规定卧室和起居室的净高不应低于2.6米。
规定高度当然不只是为了房子看起来美观,而是能从多方面提升生活质量。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吴璟:“层高提升,住宅外窗可以面积开得更大,这就可以改善室内通风和采光的条件。还有一些正在快速兴起的新设备,比如北方地区的地暖,集中式的、管道式的新风,安装也有了更充裕的空间,层高的适度提升,为其他多个方面的性能改善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 新规范的第二个关键词是“隔声”。这次规范将住宅建筑外窗的隔声性能在原规定30分贝的基础上,又提高了5分贝,变成隔声性能不小于35分贝。此外,新规范还提高了墙体和楼板的隔声性能,解决了邻里间噪声干扰的问题。
这些有针对性的规定,着力破解的是影响百姓居住体验的痛点。 新规范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爱老护幼”。好房子的标准要满足从老人到儿童全体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居住需求。
比如:新规范规定集中绿地需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在适老化方面也作了细致的规划,将原本规定7层起设置电梯调整为4层起就要设置电梯,并规定卫生间的马桶和洗浴器旁应设扶手或者预留安装条件等许多细节。一个个具体的标准勾勒出“好房子”的模样,百姓的安居变得可感、可期。 吴璟:“这次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适用于所有新建的住房项目,包括了保障房,也包括了商品住房。
但是,如果不是整体拆除重建,是局部改造,规范里面也提出了如果确实不具备条件,可以按照不低于初始建造时候的标准要求来执行,这就可以整体上提升住房供应的均好性。” 让“好房子”从顶层设计变成万家灯火,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探索。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记者浏览各地的“好房子”规划文件,发现都会高频出现的一句话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居住需求”。显然,这就是我们建设“好房子”共同的根本目的。 当前,我国住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已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
对什么是“好房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期待。 为了回应百姓对理想居所的期待,2023年,住建部指导举办了全国首届“好房子”设计大赛,其中一份获得一等奖的设计方案已从图纸变为现实,在北京昌平落地。记者来到正在建设的商品房住宅项目,发现“公共空间”是这里建设的重点。
步入小区,风雨连廊将各住宅单元串联成一个整体,穿行其中可以避免日晒雨淋。连廊旁的架空层分为了办公区、健身区和游乐区,在游乐区内还专门为老人和儿童设置了活动空间。 “好房子”不是冰冷、孤立的建筑,它要生长在社区中,让百姓能安居也能社交娱乐,这是对“好房子”舒适化更深的延展。
更重要的是,“好房子”并不只是商品房的定义,而要尽可能惠及所有百姓。这些年来,各地也在探索怎样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 在青岛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服务大厅里,小孟正在办理买房手续。
她从外地来青岛工作7年了,最近了解到自己符合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条件,便打算在青岛买房。听说当地第一批按照“好房子”理念建设的“保障房”上市,她赶紧提交了购买意向,很快便等来了好消息。 小孟选中的是一套80多平方米精装的两居室。
这个项目的亮点是采用了可变户型设计,业主可以将原本封闭的厨房很方便地打开和客厅合为一体,也可以将主卧和次卧随时打通,合并成一间大卧室。这让业主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调节室内空间。 为了建好青岛市首批符合“好房子”理念的“保障房”项目,他们不断学习,向业内专家请教,还借鉴其他城市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经验,不断优化方案。
青岛的探索折射了我国建设好房子的理念。“好房子”不是抽象教条的概念,而是要倾听百姓的声音,根据他们的需求随时调整、优化。让好政策化为笔墨,在城市的宣纸上勾勒,一个个有温度、宜居住的“好房子”便会跃然而生。
这些新房子要建成“好房子”,同时城市里还有很多老房子,也要努力改成“好房子”。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实施城市更新,2019年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群众。靳桂莲就是其中之一。
靳桂莲所住的北京市桦皮厂胡同8号楼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楼房基础结构老化,墙体已开裂,不仅隔音差,一到冬天,屋子里四处透风,居民们都盼着能进行改造。但这栋楼位于首都核心区,周边还住着不少居民,因此要尽可能降低施工的影响,还要兼顾工程速度,让这栋楼的居民能尽快搬进新家。 经过反复论证,政府决定采用混凝土模块化建造技术来重建。
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新型建筑技术,施工方将一套套房子按照不同功能区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内的机电、管道、装饰都在工厂内制作完成,运到现场后,再装嵌在一起,形成完整建筑。 先进技术结合精细的管理,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重建工程进展迅速。2024年5月,距离开始施工不到一年,首批住户就拿到钥匙,搬进了新家。
改造后的桦皮厂胡同8号楼不仅外观焕然一新,内部还加装了电梯,户型布局也更合理,老房焕新颜,居民们的心也敞亮了。 “好房子”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改变,更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个美好的生活场景。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朴素的表达:让人们在一个个城市的细节里触摸到幸福,透过这些窗棂、屋脊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这不是个简单的标准规范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好房子”,不同时期对“好房子”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建设“好房子”,既要有好材料、好建造,也要有好设计、好服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住房建设全链条的共同努力。
现在我们从顶层已经有了住房项目的新规范新标准,随着建筑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材料、建造等环节有望进一步降本提质,设计服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希望新建住房的品质能不断提升,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住上“好房子”。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if ($.trim($("#content_area").html())==""){
$("#content").css("display","none");
if($(window).width() <= 1024){
$(".title18847").css("padding-top","0.3rem");
$(".title18847").css("padding-bottom","0");
}
}
var zeditor = '刘亮';
if (zeditor==""){
$("#zb").css("display","none");
}